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十年來,河北省人大常委會與京津兩地人大常委會密切協作,先后出臺了40余部協同立法項目。
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到生態環境保護,再到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京津冀協同立法進程中,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堅持政治引領,積極推動協同立法互利共贏,不斷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立法護航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是河北雄安新區。
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如今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京南拔地而起。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為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2021年河北出臺《河北雄安新區條例》,以法治護航未來之城行穩致遠。
10章80條8000多字,條例聚焦高質量發展、改革與開放、生態環境保護等八個方面,將雄安新區有關規劃上升為法律規定。
緊緊圍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這一重要定位,條例明確承接疏解重點和產業發展重點,高起點布局高端高新產業,全面提升服務保障能力。
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淀區水質穩定保持Ⅲ類,野生鳥類的種類和數量增加……經過綜合治理,如今的白洋淀光彩重現。
為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2021年2月,河北出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地方立法中對京津冀晉區域協同治理作出規定,統籌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內外全面治理。
堅持問題導向,條例針對內源污染等防治痛點難點作出規定,積極探索生態清淤、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治理新路徑。
立法守護藍天碧水凈土
曾幾何時,嚴重的霧霾是京津冀地區的“心肺之患”。
2020年1月,京津冀三省市人大率先從機動車污染防治上破題,分別通過了同一文本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將三地機動車污染聯防聯治納入法治化軌道。
生態環境保護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率先突破重點領域之一。
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河北省人大常委會與京津兩市人大常委會密切溝通協作,就相關立法項目展開協同,以法治力量助推生態環境協同治理。
出臺《河北省國土保護和治理條例》,將國土保護和治理作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解決突出矛盾和共性問題;
出臺《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結合河北省特殊區位,對大氣污染重點區域聯合防治予以系統性規范;
修訂《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專設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一章,規定建立水污染防治上下游聯動協作和管理機制……
協同立法,攜手治污。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形成涉及大氣、水、土壤、自然生態等各方面的生態環境領域法規體系。
立法推動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是京津冀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
如何進一步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健全協同創新體系?2023年11月,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會分別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對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作出制度安排。
力求所立之法回應發展關切、解決實際問題,由河北省人大常委會牽頭,決定草案的起草經歷了“由一到三”再“由三到一”的過程,求取協同立法“公約數”。
與京津開展“兩兩合作”。決定明確,在與北京合作方面,要將北京科技創新優勢與河北環京地緣優勢相結合,建立緊密的分工協作和產業配套格局;在與天津合作方面,雙方圍繞化工產業、生物制藥、臨港經濟等加強創新合作。
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決定提出,共同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等開放共享,推動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加強合作,加強高等學校聯盟建設,健全職稱資格、職業資格區域內互認制度,實行職稱評審結果互認,鼓勵雙向聘任。
聯合京津圍繞生物醫藥、中醫藥等領域布局40項基礎研究任務,與京津在基礎研究、科技資源共享等方面簽署一批合作協議……2023年,河北與京津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實現“加速跑”。
在協同立法護航下,一個創新活力迸發的京津冀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